北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家纺趋势.jpg
集群首页 | 集群资讯 | 集群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集群 > 集群资讯 > 正文
王天凯:当前产业集群面临的困难与出路
文章来源:CTEI网  2015.05.11
  5月8日,2015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在浙江桐乡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会议期间做重要报告。他表示,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已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左右,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态势也呈现出新的特色与亮点,具体表现为:
  1、产业集群逐步从低成本向创新型发展。
  纺织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模式,推动了集群以及行业发展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当低成本等传统优势逐渐消退,一个更加开放合作、更加注重创新的产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空间和进程。近年来,一些纺织产业集群在淘汰落后、节能环保、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务实的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现从低成本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可持续发展、劳动关系和谐、公平竞争等社会责任理念逐步得以落实,凝聚了更多的企业发挥作用,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产业集群不断完善产业链及专业市场配套建设。
  一些纺织产业集群在推行总部经济、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链和专业市场的配套建设。目前,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集群地区,基本上都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与之配套的强大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有效扩大了产业集群地的影响力,扩大产业规模并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而产业集群又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效聚集,促进专业市场的流通效率不断提升,增强市场功能。
  3、产业集群深化两化融合,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
  一些纺织产业集群在电子商务方面发展有所起色,已成为纺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虎门、浙江柯桥、濮院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把电商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优化商业业态。同时,不少产业集群已经开始导入"互联网+"战略,探索、践行智能制造转型。依托"互联网+"改变传统格局和理念,产业集群的企业由原来的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发展。
  在新常态下,纺织行业当前普遍面临着市场需求增长不足,变化加快,要素成本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部分产能阶段性过剩,经营压力加大等突出矛盾。就当前纺织产业集群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王天凯分析认为:
  1、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生存压力
  纺织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如何不但影响着纺织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纺织行业的转型发展。当前,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生存压力,其中用工成本增加,原辅料价格普遍上涨,渠道、融资等费用也不断增加,企业综合成本压力日益加重。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对纺织行业污染物排放的监管标准不断提升,监管范围扩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与广大中小微型纺织企业有限的应对能力形成明显矛盾。纺织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是纺织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必需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同时确定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定位和模式,是促进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
  2、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
  从总体上看,纺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当前产业集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扩张、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同质化竞争等现象,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为内涵的创新驱动战略。市场竞争也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去同质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
  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是集群地区实现产业升级一个重要手段。纺织集群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集群地区建立了为中小企业实行融资担保的公司或机构,普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但从总体上看,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仍有许多集群尚未建立全面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许多已有平台的服务功能不足,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范围相对有限;部分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功能依然停留在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一些中西部产业集群由于资金不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许多配套条件不足,也直接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4、人才队伍稳定与人才质量提升亟待加强
  人才资源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资源。近年来,产业集群地区和企业对人才的吸收引进、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不少企业创造条件引进专门技术人才,但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在不少集群地区的矛盾依然突出。集群地区政府为满足企业人才方面的需要,出台各种鼓励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但由于用人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的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升仍是产业集群当前以及今后发展的紧要问题。
  5、个别集群地区缺乏稳定的区域产业政策导向
  近年来纺织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得益于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及产业特点,出台各种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但在少数地区产业集群缺乏稳定的区域产业政策导向,更有一些因地方政府人员变化、产业发展思路变化导致产业集群支持政策缺乏持续性、支持力度减弱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集群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对策,王天凯提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因此,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纺织产业集群需要把握经济新常态的规律和本质,在需求导向、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责任发展等方面,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培育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中要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体系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开放合作。目前,全国202家纺织产业集群,大部分具有专业特色,涉及纺织各行业、各生产环节、各种产品,与部分专业市场有链接、集成、协作等有利条件。加强集群之间的开放、交流、协作,有利于实现最大程度的集成创新、产业互补、差异化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扩大销售,共同提升竞争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纺织产业链的产业基础与配套优势,加强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加强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有效减少和避免同业同质竞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效率。
  2、实施创新驱动。产业集群要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在科技进步、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企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创新投入,着重加强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使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成为集群核心竞争优势,成为驱动集群转型升级新的引擎。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围绕行业未来发展中关键技术和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发挥好创新联盟作用,全方位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在品牌建设方面,进一步推进"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自主品牌价值体系建设。在企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建立适应需求导向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尤其要创新金融服务,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推出突破性举措。
  3、坚持需求导向。要围绕市场需求而设定创新目标。新常态倒逼集群经济转型发展,需围绕终端市场,针对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及不断变化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以智能技术提升劳动生产力和实现柔性制造、突破纤维资源瓶颈,拓展产业用纺织品技术领域、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促进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都是今后的工作重心和攻关方向。
  4、加强两化融合。纺织产业集群在加强两化融合方面,要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根据产业转型发展的特点和进程,高度关注并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互联网+纺织"行动,推进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纺织产业集群要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加快融入"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纺织服装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引导纺织服装企业运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5、践行社会责任。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责任不仅是对经济发展和百姓就业的贡献,以人为本、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消费安全等对行业发展又形成了新的责任倒逼。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责任发展日益成为集群的常态选择和自觉行动。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集群需结合实际的人才需求,加大多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再生,推广各种成熟纺织清洁生产技术、低碳节能技术、污染物控制与治理技术以及废旧纺织品资源再利用技术。
原标题:【解读】王天凯:当前产业集群面临的困难与出路
 
[编辑:姝臻
相关文章  
 
家纺视频  
友情链接  
| 协会简介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Copyright©2012China home textile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18号十层 电话:010-010-85229322   E-mail:service@hometexmail.cn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980号   京ICP备12044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