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里世外——2014/15中国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解析
文/王易
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组织研发的“2014/15中国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即将在上海“2013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正式发布。今季的趋势主题为“视野”。视野,在物理意义上是指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同时也代表人们思想或知识的领域。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视野,继而左右人们的行为,并最终决定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如果能够通过人们的视野——视觉符号、行为惯例……接触到人们对生活核心的需求,我们就能够通过设计生产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2014/15中国家纺流行趋势”直接关注人们的视野,放大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直观感受和深层需求,并依此将本季趋势再细分为:茧迹、先祖、时光和缤纷。


第一主题 茧迹
“家”是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个人空间,在“家”里,我们可以真正全面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可以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来满足在“家”里想要达成的健康、娱乐、生活情趣、多功能等等各种愿望。
关键词:关注需求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需求,这些需求有共性也有个性。对于企业和设计师而言,想要让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认可,就要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举例来说,就当前我国民众而言,食品问题、环境恶化、物价的持续走高,都在不断击穿着大家的心理底线,因此“安全”就成为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共同需求。那么家纺行业作为民生产业,又该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感呢?绿色的原材料,贴心的人性化设计,环保的生产工序……企业应该以此作为目标和方向,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并将“安全”的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以建立其对产品的“安全”认知。
在满足消费者共性需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个性需求。消费者就如难伺候的“甲方”,因为其具备审美的天性,因此对同一产品会产生多种多样的个性需求。如果希望他们对产品产生肯定,就要在了解个性需求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只有牢牢掌握住他们,才能使设计师和企业有创作和表达思想的自由。“甲方”也需要培育,如果他们的消费模式还停留在基础阶段,除非置新房、送礼品才进行家纺消费,那么企业就有引导的责任,不仅要推出产品,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展示新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提升“甲方”生活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满足感
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不管这种“快速致富”让国家承受了多少不可逆的损耗,我们终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也切实地带动了每个人的收入水准,这也使得一段时期内,炫耀式消费(要让别人知道我的财富、地位、品位而展示型的消费)成为主流。但随着精神文化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从炫耀式消费向自我式消费转变,他们懂得将自我需求放在首位,除了视觉美感,他们更需要舒适性和带有功能性的精细化产品来实现自身的满足感。




第二主题:先祖
“人定胜天”,在古语中“人定”指人心安定, “胜”字的准确解释应为“比……更为重要”,人定胜天的意思就是“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比什么都重要。”而现代当“人定胜天”被理解为 “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类不断改变自然,致使环境日益恶化的后果。因此,当保护自然环境从官方倡导变为了生活关键词,怎样才能使人们再重回自然怀抱呢?
关键词:重新连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要人类把自己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排斥对立。因此设计师应该怀着对地球母亲的敬畏之心在自然中寻求灵感。可持续发展不再只停留在口头上,被快速消费主义遗落的再生概念将强势回归。而在我们需要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于科技手段也越来越依赖。在这两种需求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自然和科技愈加密切地结合,“科技自然”孕育而生。这个看似矛盾的词汇,真正恰当的反映出了自然和科技之间强化的共生关系,从而实现虚拟和真实世界之间完美的平衡。
关键词:手工经济。
需要终生学习和通过多年的经验令特定技能炉火纯青的手工技艺似乎与这个“快速”的时代并不合拍,因此愿意学习手工技艺的人员越来越少,掌握这种技艺的手工艺人也在逐渐消失。手工艺的稀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Chanel为了保存传统工艺而专门买下了6家法国精品手工坊(钮扣坊、珠宝坊、羽饰坊、刺绣坊、鞋履坊、制帽坊及花饰坊),给予他们全面的创作自由及独立自主,以确保可延续他们的工艺技术,并帮助这些工艺坊继续培育新的人才。这一行为既能滋育珍贵的传统遗产,又可以借由这些手工艺师们带来创意无限的前景。同时随着经济的慢慢复苏,这种融合了历史、文化、技能和艺术的手工技艺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和推崇,也为产品带来了强大的附加值。
除了保护,世界各地也为手工技艺的发展纷纷贡献着各自的力量:2011年艾伯特博物馆携手手工艺理事会,举办了为期近一年的名为“创造的力量”的展览;2012年荷兰Zuiderzee博物馆举办了工业文物设计展,目标在于将精湛的手工艺品与品牌融合;英国手工艺理事会也推出了新型巡回展览,对传统裁缝技巧展开探索;而近年来代表着面料设计水平的PV展(Première Vision),也专门辟出展区用于向手工艺和创造力致意。手工艺的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手工艺师们使用电子工具生产产品,并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手工技巧相融合,这一切都共同推动着手工艺的创新演变。



第三主题 时光
随着社会的节奏加快,网络的发展,“快餐文化”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时代,并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但这种只追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的文化,食之无味,多吃无益。因此,曾经的“慢生活”又成为炙手可热的生活概念,一次性的小玩意被鄙弃,人们开始追捧昔日那些费时费工,但能够体现出内在价值与工艺美感的物品。以复古的方式,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契合点,并最终将流行与经典结合。
关键词:艺术属性
曾经看到过一篇讲述意大利顶级手工业消亡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用高超的技艺、先进的设备、繁复的工艺来掩饰艺术层面的潜在缺失。”
家纺设计虽然不属于纯艺术范畴,不是绘画、雕塑,但却绝对离不开艺术属性。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仅靠纺织原料和工艺,不可能撑起家纺产品的高附加值,而价格的最好诠释者,就是和商业看似对立的艺术。
所有好的设计师都应该具备扎实的艺术修养,但又不能像纯粹的艺术家一样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因为设计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不能将产品作为艺术品一样只具备观赏性。Chanel、Dior等大品牌每年都会和全球最顶级的艺术家合作巡展;LV请来村上隆设计樱花包;爱马仕与各种大师级画家合作,将绘画艺术运用到丝巾中……由此可以看到,艺术性和商业性可以很好的平衡在一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将艺术与品牌本身的受众体和产品特性重叠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属性
近代中国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在短期内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几次受创,也使得在很长时间里“国学无用、西学万能”的观点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当我们开始认识到这一错误,想要用自己的文化去影响世界时,却发现自己的文化已经远远的被我们丢到了身后,影响还从何谈起?世界可以因为经济需要你,却需要文化来真正接受并喜欢你。一个陌生人,如何爱上一个自己祖国之外的国家?不是因为钱、房、车这些硬件,能够让人产生情感的,必然是它独特的文化。
这些年,中国强大的经济赋予了本土文化、艺术可崛起和发展的空间和条件。2012年中国的文学界和建筑界有两件喜事,一是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二是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莫言在获奖感言中有一句:“法国的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之所以对我的小说感兴趣,就是因为我的小说土,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莫言认为,任何作家之所以走进西方读者,不是政治原因或其它原因,最终是靠文学作品的自身力量,要看作家是否写出人类普遍的境遇,是否写出了打动了所有国家、所有人的情感。而王澍当年在学业有成后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在“隐居”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沉淀,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并最终以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成为首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本土文化具有世界不可抗拒的魅力,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文化感动世界并成为世界的主流。
真正想用好中国文化,不是符号似的生搬硬套,也不用刻意的高瞻远瞩,寓意深远。举个最简单的道理,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这就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我们需要传达的是一种生活,一种感动,一种文化诉求。就像《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就是中国千年饮食文化的厚积薄发。冲破了浮躁的媒体节目,在华人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就像评论里说到的“这些田间地头、需要人力用心去酿造的各种美食,太容易感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没有闲暇停下来思考、沉淀的社会。”



第四主题 缤纷
外部环境的动荡让我们渴求情感的稳定与寄托,我们需要一个能让我们感觉到情感连接的空间,一个像我们的人格延伸一样,可以表现出个性、感情和愿望的环境,让梦想照进现实,让幸福得以实现。
关键词:个体幸福
每个人都有乐观主义的一面,追求愉悦和期待奖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真正的乐观主义不是永远戴着彩色的镜片看世界,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与阻力,甚至为了长远的回报忍受眼前的痛苦。在近年严重的经济困境中,设计大多严谨、节制和低调。但同时,人们努力追求幸福,乐观主义精神也带来了趣味设计风的崛起。在中国家纺协会举办的创意大赛上,我们就能看到这样一群年轻的设计师,他们热爱各种新鲜事物,关注生活、探索文化与设计的关系,虽然作品还略显稚嫩,却充满热情与个性,里面的小元素往往可以感动人心。其实个体幸福,恰恰是很多小元素的集合体。时常有设计师说以改变世界为终生志愿,但实际上不管外部如何变迁,老百姓真正注重的还是活在当下,人们的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小细节。因此,商业定位就像远大的人生目标,要从全局出发,但设计上则要更加细则与个性,注重人文关怀。
关键词:创意重组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少年时期的我们曾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积极的打破一切规则,看到一颗大树就能联想出一篇童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墨守成规,好像失去了想象的力量。我们习惯了整合输出,设计师们每年汲取最好卖的图形、肌理、表现手法,设计出大量千篇一律的相似作品。博洛尼的总裁蔡明曾经说过:“家居设计是三大生活方式行业之一,不是几大绘图行业之一。你的确需要灵感,但不要只想着怎么复制灵感,不发散不跳跃,让技法越来越熟练,心理越来越闭塞。”家纺行业亦然,我们需要的设计师也不是只要画更多的图、更好的图,而是要更敏锐、更懂得如何关注生活。其实想象的能力我们从未失去过,只是需要发掘,并用到设计中去,真正有创意的设计,就会让人产生共鸣。
(作者系中国家纺协会流行趋势研究与推广工作室主任)